您现在的位置: > 直销网 > 焦点新闻 >文脉中国|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

文脉中国|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25/4/29 10:32:0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文脉中国|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奔流万里的黄河在此入海,五岳之首的泰山昂首天外。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文化群星璀璨流光。人文沃土,崇德忠信,千年哲思指引治世立身之道。

泰山景色。资料照片
在山东,儒家文化滋养出包容开放的文明根脉,交织出齐风鲁韵的文化长卷。近年来,山东立足深厚传统文化资源,扛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职责使命,将文化传承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奋力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文脉传承看齐鲁
走进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脚步都不由自主地轻了下来。约400平方米的修复室里,8位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忙而有序。工作台上,一张张泛黄脆化的书页正等待修复,修复团队负责人杨林玫,轻轻掀起书页,仔细端详。
这张书页,原本缺损的部位,用薄皮纸和竹纸进行了拼接修补,同时尽量保持整体厚度基本不变。杨林玫表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将古籍修复做到最好,使之能够继续传承于世、被后人所见,就是一种“完美”。
过去一年,山东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完成三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修复工作。这三种古籍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黄敏才刻重修本《濂溪集》六卷、明万历十三年(1585)陕西布政使司刻秦汉图记本《三辅黄图》六卷、元至治元年(1321)建安虞信亨宅刻本《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
饱经岁月风霜的古籍,获得新生。历时千载的齐鲁文化,生机盎然。

参观者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内参观。记者 朱峥 摄
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拥有极为丰厚的人文遗产,其中不乏珍贵古籍善本。书籍是文明智慧的重要载体,即便岁月变迁,阅读形式不断变化,书籍始终代表着文化火种,传续不灭。
2022年,山东印发实施《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化“两创”工作全面起势,聚力打造7个新标杆,以创新和实干书写新时代山东文化“两创”新篇章。其中,赓续“山东文脉”被确定为重点文化工程。
2023年9月举行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正式发布。
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9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齐鲁文库》学术委员会成员杜泽逊介绍:“按照计划,我们将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逐步扩展至山东现代文化研究出版,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古籍修复、文献整理,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在山东济南槐荫区的科创大厦里,一台自动喷雾脱酸机正在工作。纸质文献修复师邓慧一边操作仪器显示屏,一边说道:“纸质文献从传送带的一端送入,仪器可以自动感知,均匀喷涂上脱酸液。传送带再把纸张从另一端送出。”
这台自动化机器的研制方,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控制学部先进纸张脱酸保护技术科研团队。这支成立于2019年的团队,主要从事纸张脱酸设备与材料、纸张修复装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纸张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研制等领域技术攻关,拥有包括材料、工艺和设备的非水分散体系脱酸解决方案,广泛适用于档案、图书、古籍、字画、报刊、经卷的纸张脱酸,目前为约70万张文献提供脱酸服务。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图书馆正依托建设“山东省古籍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持续增购、改善升级部分实验检测、修复设备,并通过业务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升级古籍保护、修复人员的知识储备,真正做到科技赋能古籍保护、修复工作,使古籍修复项目流程及古籍保护、修复工作更加科学化。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文脉中国|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 在好搜搜索文脉中国|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
在必应搜索文脉中国|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在搜狗搜索文脉中国|齐风鲁韵继千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山东观察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热点聚焦
推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