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丨从人文底色到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美学建构的支撑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日期:2025/4/29 10:28:3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言恭达丨从人文底色到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美学建构的支撑一、引言
1.主题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美学建构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人们生活的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尊重。它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美好,平静我们的内心世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连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美学建构中的作用,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代生活美学的多元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当代生活美学已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概念,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特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背景都在塑造着不同的生活美学。这种多元化反映在各个方面,包括艺术、设计、建筑、时尚、美食等等。
在这个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凸显。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和科学知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研究目的和方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寻找其对当代生活美学的启示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当代生活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为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当代生活美学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取向,为当代社会的人权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对当代生活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沧桑几经霜鬓换 层峦九上屐痕存 ——章草 自作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与人文精神
1.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仁爱、和谐与美的统一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以爱心为基础,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仁爱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其次,儒家思想追求和谐。在儒家看来,和谐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追求。这种和谐不仅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再次,儒家思想注重美的统一。在儒家看来,美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美的统一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品德与仪表的统一。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时,儒家主张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自我修养,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塑造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外兼修,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和协调。
总之,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仁爱、和谐与美的统一等方面。这种人文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借鉴儒家思想的智慧,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内外兼修实现个人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构建美好的人类未来贡献力量。
2.道家思想的人文精神:自然、无为与自由的精神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老子曾说“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去思考。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关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其次,道家思想追求无为。在道家看来,无为是一种最高的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它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要注重市场机制和自然规律。
再次,道家思想注重自由。在道家看来,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时,道家主张“逍遥游”,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追求自由和解放。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个人自由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总之,道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自然、无为与自由等方面。这种人文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风雅百家承一脉 书联双璧炳千秋 ——隶书 自作联
3.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慈悲、禅定与心灵的净化
佛教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首先,佛教思想强调慈悲。在佛教看来,慈悲是一种普遍的情怀,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认为人们应该以慈悲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众生,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这种慈悲精神提醒我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要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权益,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和支持。
其次,佛教思想追求禅定。在佛教看来,禅定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禅定不仅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时,佛教主张通过禅定的修行来净化心灵、摆脱烦恼。这种禅定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成长,保持一种平静、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
再次,佛教思想注重心灵的净化。在佛教看来,心灵的净化是一种内在的超越和升华,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心灵的净化不仅是一种道德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在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时,佛教主张通过修行和实践来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提升,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和协调。
总之,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借鉴佛教思想的智慧,以慈悲的心态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追求禅定的修行来净化心灵、摆脱烦恼;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提升,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和协调。
4.艺术的繁荣与人文精神:诗、书、画与生活的审美化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诗、书、画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生活的渗透和影响。
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以情感表达为主,通过语言的魅力展现出人类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与思考。在古代,诗人通过吟咏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同时也借此传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诗歌的创作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书法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书法以文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出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书法的笔墨之妙不仅体现了书法家的审美情趣和个人风格,还传递了一种高雅的精神境界。书法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造型之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绘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绘画以图像为表现手段,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展现出人类对于生活的感知和理解。
绘画作品不仅表现了画家的审美观念和个人情感,还传递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理解。绘画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形式之美,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生活的渗透和影响。这些艺术形式的繁荣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滋养。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加强文化自信,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燕剪春风踏雪歌,纷纷白玉洒长河。 呼君共我一杯酒,翰墨人生醉佛陀。 ——隶书 自作诗《燕剪春风》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美学的支撑
1.道德伦理的启示:以儒家思想为引领,强化家庭、社会与个人的道德责任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道德伦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强化家庭、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责任。
一是儒家思想强调家庭道德的重要性。在儒家看来,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道德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在当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设。
二是儒家思想强调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在儒家看来,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儒家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尊重他人,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是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在儒家看来,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最小单位,个人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儒家思想主张个人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自然和谐的追求:借鉴道家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观和世界观,赋予了我们对自然和谐深刻的理解。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倡导“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自然和谐”并不是指一种静态的、无变化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和谐。这是一种在不断变化中寻求平衡,在动态中寻求和谐的状态。
“无为而治”强调人们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去破坏自然。应该用一种谦虚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尊重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并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权力。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生存。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过度开发和污染会使我们的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变的,我们需要将道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