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花经济”不能只看热闹,更要谋长远
来源:农村大众 日期:2025/4/25 12:12:4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田野新语|“花经济”不能只看热闹,更要谋长远人间四月,繁花似锦。从地铁站的自助鲜花售卖机到线上线下“鲜花+”的新型消费场景,鲜花经济在全国掀起了新的消费潮流。不仅点缀了城市角落,也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生。
在这场“美丽经济”的热潮中,山东各地同样花香四溢,亮点频现。近年来,山东以玫瑰、牡丹、百合等特色花卉为核心,推动花卉产业逐步从单纯种植向“鲜花+文旅”“鲜花+康养”“鲜花+电商”等多元化发展转型。例如,菏泽以牡丹为媒,每年举办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通过牡丹文创、牡丹美食、牡丹康养等融合发展模式,将牡丹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与城市“快闪花店”“地铁花机”的新奇消费场景相比,山东的花卉经济更具“接地气”的特质。不少村庄依托生态种植,发展起鲜切花、花海观光、花田研学等综合体项目,吸引大量省内游客打卡,鲜花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亮点。山东也在积极探索“鲜花+智慧农业”的新模式。潍坊、临沂等地通过智慧温室和数字农业技术,实现了鲜花种植的标准化和高效化,大幅提升了鲜花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成为山东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不仅如此,山东多地花卉产业也在探索从“看花”到“用花”的转变路径。花卉种植企业主动拥抱文创与电商,推出花卉手账、干花香包、花草茶等产品,实现“花开有市”;高校与农业科技园也积极推动花卉种苗研发、品种改良,提升山东花卉的附加值与竞争力。
然而,在看到“鲜花经济”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应注意发展过程中的短板。目前山东鲜花产业规模虽大,但品牌化和精细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加强品牌培育与文化赋能,挖掘当地花卉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花卉IP,拓展多元消费场景,推动鲜花经济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同时,还要警惕当前“花热”背后存在的泡沫现象,如部分地区盲目跟风种植、观光项目雷同,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发展“鲜花+”经济过程中,更应注重差异化定位与品质塑造,推动花卉从“颜值经济”走向“价值经济”。
鲜花虽小,经济之花却可“常开不败”。借助“鲜花+”,山东应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品牌引领、融合发展的鲜花经济新路子,让鲜花产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周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