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记者 宋雪)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在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上指出,非遗来源于生活,也发展和繁荣于生活,既要做到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做到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将其充分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不仅是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非遗在新时代融入当代生活、服务百姓民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今年,文化和旅游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邀请全国145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在武汉市4个剧场,39个“五进”场所(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开展100余场演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8家网络平台继续承办“云游非遗·影像展”,在线展播3000多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同步开展各类非遗短视频话题、主题直播、话题讨论等活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支持各地推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非遗购物节”活动等。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多方协作联动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人民共享,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非遗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6月9日,伴随着古朴浑厚的运河船工号子声,“京城非遗耀中轴”——北京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拉开帷幕。记者在京城非遗耀中轴优秀作品展展厅发现,此次征集的展品来自北京市各区、天津、河北,共计报送优秀作品76件,展出43件,展品以燕京八绝为主,能够体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与中轴线相关的非遗作品或以中轴线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等。
京派叶画非遗传承人师亮展示叶画作品(央广网记者宋雪 摄)
顾名思义,叶画就是在树叶上作画。京派叶画非遗传承人师亮向记者介绍,中国叶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其实这个根就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念念不忘。”
癸卯兔年,老北京“兔儿爷”受热捧。在荷花市场非遗展示区,东城区展位展示的文创产品“好运兔儿爷”引起大批游客的关注。
北京泥彩塑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双彦介绍北京“兔儿爷”(央广网记者宋雪 摄)
北京泥彩塑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双彦介绍,北京“兔儿爷”是寓意“祛病除灾,保佑健康”的吉祥物,距今已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虽然一直以来‘兔儿爷’深受大家喜爱,但真正了解‘兔儿爷’文化民俗的人其实并不多。”双彦指出,并非长着两只长耳朵的就是“兔儿爷”,金盔金甲、捣药杵、山形眉、三瓣嘴、身后一杆靠背旗,这才是“兔儿爷”外观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