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兴物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浏览次数:
点赞数:
收藏数:
关注数:
【赞一个】 【收藏】 【关注】 【举报】 【我要收藏】
碧兴物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碧兴物联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感知层硬件设备及大数据应用平台,主要包括智慧监测业务和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公司已形成涵盖智能感知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融合、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不同层级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物联网各个垂直领域。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在国家全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的大背景下,公司的产品以精密仪器技术为基础,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同时不断吸收、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产品的智能图像识别、声纹识别、数据挖掘及预测等新功能,增强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正在将数字化领域的软硬件技术向更多的行业和更大市场应用领域推进,如数字水利、数字农业、数字城市运营等。
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呈现挑战性增长态势。智慧感知与监测行业市场则复苏力度有所不足,行业仍然面临一定的发展压力。国家相关部委在今年也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的通知》等行业相关政策,对智慧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质量要求,行业需要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以升级产品和服务。报告期内,受部分地方政府资金紧张波及的行业市场萎缩而导致公司订单量减少、在执行订单部分项目工程实施进度推进缓慢导致隐形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低于上年。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04.3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37.2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90%和59.96%。
智慧监测行业在本年度迎来一些新的机遇,监测市场继续向宽度和深度发展。1月初,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提出要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噪声监测商机有望逐步释放。9月,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印发《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业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水平不断提高,主动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精准高效支撑生态保护监管。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其中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海警机构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推进综合监测、协同监测和常态化监测,加强监测数据、执法信息等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共享,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水平。11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印发《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首次明确了到2030年我国重点领域甲烷排放控制目标,将加强甲烷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作为首项重点任务,要求煤矿等大型排放源将逐步实现定期数据报告,国家和省级区域甲烷排放数据也将实现常态化核算。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数字经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智慧监测、智慧水利水务、公安大数据、数字农业、数字灾害预防预控等各产业领域都加快了数字化提质升级,促进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公司积极面对外部环境的诸多挑战,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才建设、降本增效等方面持续加强管理与创新,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正在全面融入国家的数字经济大赛道,进一步拓宽公司数字感知软硬件技术与产品的应用领域,谋求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1.积极开拓新领域、新市场
公司布局全国市场,今年以来加大了产品在北方区域的市场开发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司加大数字化应用产品的多行业应用,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运营、数字海洋、数字灾害预防预控等领域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公司扩大产品在华南、川藏等区域的地下水监测市场份额;拓展水利水务市场,在预警断面水文监测、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公司紧跟新的行业动态,努力推进噪声监测市场的开拓,公司还承建了亚洲最大的深圳生态红线监测项目。在公共安全大数据产品领域,公司以行业的产业升级为导向,进一步推动新产品在客户中的应用。
公司加快在智慧农业领域进行市场开拓与布局,成立了控股子公司。公司将充分利用在感知层仪器产品上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为客户提供农业墒情监测仪器及系统(土壤、气候、苗情、虫情),种植、养殖数据分析仪器及系统等农业增产系统及解决方案,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智慧农业项目上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利用上市契机,公司将紧跟国家数字化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公司在感知层硬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软件及行业应用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加大在生态、水利、农业、城市运营、灾害预防、海洋灾害预警、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公司技术应用范围,全力投身到国家数字经济的变革中去,力争快速提升公司的数字竞争实力。
2.持续进行产品研发
公司面向市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进行产品研发,自主开发了重金属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铅因子(I型)、镉因子(I型)、砷因子(I型)等产品,产品通过相关测试,达到行业标准要求;开发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通过相关测试并取得认证报告。公司加快了水质仪表产品升级,完成了地表水和污染源应用场景兼容设计,核心性能指标明显提升;公司自主创新开发了“智能化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地下水)”,产品基于低流量技术的地下水自动洗井与采样设备,地下水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以及地下水多点监测功能,解决地下水自动采样规范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实现地下水质量标准中主要参数的在线自动监测,实现区域内地下水监测井群的分布式多点监测,产品已批量投入市场;对水质监测传感器系列产品进行了升级和完善,各项功能和性能达到了预定的开发目标。公司开展了数字农业监测的产品开发,产品利用物联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3D可视化技术,将农田监测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信息,提供更精确的农业生产建议,实现农业产量增长与降本,以及农作物产量预测,并提供灾害预警,同时配套开发智慧小程序,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操作和查询。公司在公安大数据产品上继续投入研发,开发的特通大数据平台等产品,解决了客户痛点问题,成功应用于成都大运会安保等项目,客户满意度高。
公司继续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等国家数字经济和行业具体应用”作为基本的产品开发方向,不断优化研发体系,加强研发与市场的有机配合,关注、吸收数字与人工智能行业新技术,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增强公司市场核心竞争力。
3.推进人才建设与绩效管理
公司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选聘、人才培养、薪酬激励等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上半年新增360度评价管理制度,落实“青年才俊培训计划”,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不断挖掘和培养人才。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公司调整和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和培训,鼓励有优秀经验的人员萃取经验知识,开发内部培训课程;以训练营的方式开展管理人员的培训。公司实行“六定、四定”目标与业绩考核及激励管理系统,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个人绩效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定期组织对员工、部门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回顾与总结,持续改进提高工作绩效。
4.产品生产降本增效
公司不断优化感知层设备仪表的生产工艺,通过提高台套效率,完善车辆改制、绩效改革、费用报备制度等,不断提升售后服务能力,完成各省动态管控产品资料备案、完成新国标软件的测试与优化,完成CMA实验室扩项,增加采测、溯源站、水文站等新运营业务,不断改进运营管理。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是以自主研发为驱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各类感知层仪器及系统,产品采用物联网架构将感知层多维数据传输至云平台,实现数据挖掘和智能化分析与应用,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农业、海洋、灾害监测与预防、城市运营、公共安全等有数据服务和智慧化需求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企业。感知层仪器及系统基于化学、光学、质谱、色谱等技术开发,可对百余种监测因子进行智能感知和自动监测,并生产数据。同时,公司也为客户提供大数据清洗、挖掘和应用服务,并利用行业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深层次的智慧服务。
公司的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主要是指移动接入网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移动接入网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定位车、互联网和电子围栏等采集设备,对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空中接口传输层和网络层数据进行采集、协议处理、检测分析传输和建模计算等,实现了移动通信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2.主要产品及服务情况
(1)智慧环境监测业务
智慧环境监测业务的产品主要包括:环境水质/污废水监测仪器及系统、环境空气/烟气监测仪器及系统、环境监测大数据系统、环境监测运营服务。
1)环境水质/污废水监测仪器及系统
产品可应用于:地表水在线监测、污废水在线监测、地下水在线监测、海洋环境在线监测、供排水管网出水口在线监测等。
2)环境空气/烟气监测仪器及系统
3)环境监测大数据系统
环境监测大数据系统是专门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服务的软件平台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运用环境空气质量或水质的专业算法,融合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通过采集智能感知仪器设备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获得客户需要的环境质量成果,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4)地下水在线监测仪器及系统、地下水采样管理平台
5)生态在线监测仪器及系统、生态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
6)噪声在线监测仪器及系统、环境噪声监测平台
7)环境监测运营服务
公司环境监测运营服务是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的技术运维服务,其核心是为客户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及相关的增值服务,包括远程巡检、设备维护、仪器质控、数据分析、环境预警、污染溯源和应急响应等。
(2)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
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主要指移动接入网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移动接入网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定位车和电子围栏等采集设备,对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空中接口传输层和网络层数据进行采集、协议处理、检测分析和传输等,实现了移动通信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应用场景主要为无线网络环境勘查、区域布控、网络优化、目标跟踪、综合研判和信息获取等方面,主要服务于疫情防控、人流趋势分析和基站治理等领域。
(3)新开发的数字化行业应用
1)数字水利
公司的数字水利、水务产品及方案,是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建成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赋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等,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驱动。产品主要应用范围包括数字孪生流域、数字水文、数字排水、数字排涝、数字供水、数字水库、数字灌区等。
公司的数字水利产品方案构建空-天-地全方位感知体系,贯穿产水、供水、用水、排水全过程,涵盖涉水信息、涉水设施全要素,建设水利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解决方案,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
2)数字海洋
公司的数字海洋产品及方案由岸基站、潮位站、海洋浮标、波浪浮标、海水入侵监测站、近海雷达、海床基、海底水声通信网等组成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周边海域的海洋环境观测预报、海洋生态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等业务,更好地预测海洋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对海洋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产品主要应用范围包括海洋水质污染预警、海洋赤潮预警、海洋溢油预警、海洋核污染预警、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公司的数字海洋产品,以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安全管理等为基本目标,协助提升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助推海洋产业升级。
3)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的不断发展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公司开发的数字农业业务主要为政府、科研单位、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数字大田、数字养殖等场景的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农业精准生产、数字管理、智能决策等,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产品主要应用范围包括数字大田、高标准农田、智慧水肥一体化灌溉、数字大棚、数字水产养殖、数字畜禽养殖等。
公司数字农业整体方案的目标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种产销全产业链服务,通过感知层设施实现信息感知数字化,通过A+IoT技术推动农业传感器、通信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形成智慧网络,实现作物生产过程的实时全监控、作业全自动,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并基于农业定量决策模型,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精准化和定量化。
4)数字城市运营
公司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开发数字城市运营产品。产品围绕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健康、城市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城市服务精准精细精致的总体目标,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设计数字城市运营整体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应用范围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智慧城市运行监管平台,包括智慧市政、智慧园林、智慧环卫、综合执法、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等;另一方面是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城市风险识别与隐患排查治理、动态风险监测与预警、辅助决策与应急联动处置为一体的智慧安全城市系统产品。
公司开发的数字城市运营产品以科技创新带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监管创新、服务创新为基本设计理念,推动城市管理由“管理”向“治理”、向“服务”转变,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实现“大众分享、社会善治”的生活更美好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安全事故灾害由“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监管”转变,从而全面整体提升城市安全综合风险管控能力。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获取收益。盈利的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生产并销售各类感知层仪器及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大数据系统软件获得收益;二是提供数字化应用产品的运营服务获得收益。
2.采购模式
公司设立了独立的采购部门,制定了规范的采购管理制度,形成了“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成熟采购模式。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通过对供应商的生产制造能力、品质保证能力、产品技术指标、服务水平、企业信用以及产品价格等综合评估,建立了《合格供应商名录》。
3.生产模式
公司的生产模式主要为批量化的标准化产品生产和小批量的非标准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主要指公司已完成生产定型、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产品。非标准化产品具有批量小、客户需求差异大等特点,公司首先完成客户需求调研,确认需求并验证技术可行性后进行定制化开发,再交由生产部门按技术方案及计划完成生产。公司为标准化产品生产和非标准化产品生产制定了从需求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完工入库等一系列严格的操作流程。
4.销售模式
公司根据客户是否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方,将销售模式分为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公司采取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并重的销售模式。在直接销售模式下,公司与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方直接进行交易,客户类型主要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在间接销售模式下,公司的客户不是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方。间接销售客户根据最终使用方的需求,或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对公司的产品进行采购,再向最终使用方销售,客户类型主要为企业单位。
5.研发模式
公司设有技术与研发中心及设计研究院,独立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公司重视研发体系的不断优化、技术平台的更新、核心技术的积累、研发骨干的培养、研发成果的激励等工作。公司研发模式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
公司为自主研发建立了高效的研发体系,该体系是一种成熟的产品开发管理模式,覆盖产品从立项到退市的全生命周期。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矩阵模式的组织架构,通过项目线和行政线对产品开发进行矩阵管理。通过双线管理,确保研发的结果及项目研发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公司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多家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共同承担各级政府部门的科研课题,开展了多项技术研发合作与交流,培养了研发人才。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公司主要生产物联网架构上的感知层仪器及大数据应用,即数据生产单元的仪器仪表及大数据处理平台软件,产品已经在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及公共安全领域有一定的规模化应用。
科学仪器是科研进步、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创新、制造和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仪器的市场需求来自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国内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迅猛,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国内仪器仪表企业纷纷进行自主创新,国内仪器仪表行业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国内企业的技术和研发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仪器仪表产品的国产化率亟待提高。
当前,政府对于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行业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得到了政策的保障和引导,行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提到,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环保装备的需求,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发展模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到,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重点领域用户需求对接”,“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智能检测装备感知、分析、控制、决策能力和水平”。
物联网产业持续深入发展。自2010年物联网被列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制定专项行动计划,促进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大资金、基础设施等层面的支持力度,为物联网发展保驾护航。随着行业日趋成长,政府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行业细分领域的发展,进一步细化政策支持。新技术持续涌现,以ChatGPT为代表的系列生成式AI产品与技术进展引发新一轮科技热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加快融合应用。当前,我国将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至全新战略高度,物联网作为应用支撑技术之一,在各行业领域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布局框架,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社会建设融合方面,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打通困扰人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方面,一是要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优化升级生态环境网络监测体系,拓展智慧化管理应用体系。二要实现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利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打造数字化绿色化良性循环系统。2023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突破式发展。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各行各业赋能。
(2)行业的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的产品是以精密仪器技术为基础,横跨声、光、电、化学、生物、通信、软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技术密集程度高、功能复杂等特点,每个环节的技术水平都将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产生直接影响,产品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在行业技术朝着模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企业技术储备、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公司生产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在进入市场前,需达到环保、计量和防爆等相关标准或认证,满足环保认证实施规则和产品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通过工厂(现场)检查、产品检验、认证后监督等流程,认证周期大多在2-3年,需支付认定申请费、测试费/比对费、工厂考核费等,根据产品不同,认证费用在20-60万元/项。行业新进入者面临认证条件严格、周期长、费用高等困难,建成系列化产品线需要多年持续的研发、资金投入,行业新进入者将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智慧监测仪器
2023年,国务院、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的通知》《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对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及提高监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建设的推进,带动环境监测与检测行业从量向质的转变。“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的规划目标,提出了要推动“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建设工作。生态环境监测仪器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吸收人工智能识别等新技术;随着无人机、无人船、走航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尺度也越来越大,能够实现天、地、空立体网格化监测。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仪器企业参与竞争,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国际知名仪器企业、本土上市公司和中小型企业:国外公司如美国哈希、赛默飞等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本土企业如力合科技(300800)、聚光科技(300203)、皖仪科技等上市公司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份额获得较快提升;同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还存在较多中小规模监测设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导致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剧。
公司聚焦智慧环境监测业务,以感知层和应用层为战略重点,坚持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核心产品的自主生产;公司建立起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并拥有一支成熟的研发队伍,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和攻关能力,是国内专业从事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骨干企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智慧水利水务
智慧水务已成为我国传统水务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传统的水务行业正在借助“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新趋势,向智慧水务转型。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表明,“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构建包括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水利智能中枢体系、“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水利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水利网信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智慧水利总体框架,初步建成大江大河数字孪生流域,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水利数字化、网络化和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建成智慧水利体系,各项水利治理管理活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随着我国水利建设的不断升级,行业建设逐步向智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水利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上述文件的出台,极大地刺激了水利建设的智慧化需求。
智慧水利水务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物联网建设、运营,大数据分析服务的项目经验,公司将继续丰富和完善自研产品,包括全系列的水质水文监测产品、物联网平台产品,形成智能监测加服务的推广模式,通过软硬件及服务的整合销售模式,提升公司整体经营规模、获取更大经营收益,进一步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智慧农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把数字乡村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方向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智慧农业进入加速布局、加快应用的新阶段。《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到2023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6.5%。
公司将依托现有的智慧监测仪器及数据分析系统等成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延伸应用至农业种植、养殖技术领域,开发数字农业智慧应用产品,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各个场景中,包含智慧农情监测、数字大田、数字大棚、智慧水肥灌溉、智慧养殖、农产品可视化溯源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农业精准生产、数字管理、智能决策等,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
(4)公安大数据
公共安全方面,平安中国建设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完善公安大数据感知体系、平台体系、共性应用支撑体系及智慧业务应用体系。公安部、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推进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聚焦社会公共安全,以强化公安实战能力为导向,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推进公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布局,持续深化高新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创新集成应用等。公司顺应智慧化、数字化的产品发展趋势,开发了特通大数据平台等产品,解决了客户痛点问题,在帮助客户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上有显著优势,客户满意度高。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智慧环境监测
智慧环境监测技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气、水、土、声、光、辐射等多个领域。环境监测技术已经从早期的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过渡到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智慧环境监测系统。智慧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收集和处理数据,智能化、智慧化程度较高,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降低了监测成本和人力投入。智慧环境监测系统融合化学、光学、电子、自动控制、物联网、大数据等多学科技术,形成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的技术和产品,可以实现自动采样、自动分析、数据质控、数据采集传输、异常留样和预警等功能。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的环境监测大数据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服务的软件平台;环境监测大数据系统主要通过运用空气质量或水质的专业算法,融合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对采集智能感知仪器设备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获得客户需要的环境质量成果,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
近年来,环境监测技术继续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新兴技术和手段如人工智能、遥感、无人机等也被广泛应用。新兴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情况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未来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来环境监测技术将更加注重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AI自动图像识别、自动声纹识别等技术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预测和识别污染源,为环境监管提供助力;二是精度与灵敏度将继续提升,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将实现更加精准和灵敏的监测,产品向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三是多元化技术融合,环境监测技术通过整合运用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技术,提高环境监测的监测范围和监测深度,全面掌握环境变化的情况。
环境监测技术和产品,一方面在传统的应用领域继续稳健发展,在智慧城市、美丽中国等建设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智慧环保将逐步实现水、土、气、辐射、噪音等各领域的陆海统筹、天地一体,建立健全区域和跨区域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以环境监测技术为基础的感知层仪器和产品,未来也将不断拓宽和延伸应用领域,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海洋等生态系统实现智慧化监测并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
(2)智慧水利水务
智慧水利是在传统水利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和通信技术,建设对涉水对象属性及其环境状态进行监测和智能分析的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智慧水利不仅改善了水利工程的运行环境和运行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水利系统的综合保障水平,让智慧水利工程运行更加高效稳定。智慧水利行业目前发展较快,市场规模大,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智慧水务建设是基于先进的感知层设备,充分利用云平台、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行业改革发展,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智慧水务已成为水务行业的新常态。智慧水务不断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智慧水务系统将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紧密结合,形成新的产业新生态。通过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智慧水务还能为其他行业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进一步推动城市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智慧水务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正值行业发展黄金窗口期,市场机会较大。
(3)公共安全大数据
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主要是指移动接入网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为公安等相关政府部门实现移动信号与数据的实时跟踪、管理等提供数据采集端设备和公共安全大数据处理软件。移动接入网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定位车和电子围栏等采集设备,对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空中接口传输层和网络层数据进行采集、协议处理、检测分析和传输等,实现了移动通信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智能化应用。
随着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深入推进,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行业内得到充分应用,公共安全大数据技术不断向前发展。5G通信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增市场需求,公共安全大数据将迎来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的核心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主要包括微型模块化水质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等9项核心技术。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的研发成果如下:
(1)自主开发的重金属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铅因子(I型)、重金属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镉因子(I型)、重金属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砷因子(I型)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适应性测试,达到行业标准要求,取得环保认证报告。
(2)自主开发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适应性测试,达到行业标准要求,取得环保认证报告,成功投入市场。
(3)公司参与的可持续发展项目“2019N024臭氧及其前驱物新型高分辨立体监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设备相关任务的完成情况经内部评估已达到申请验收考核指标要求。
(4)公司自主创新开发的“智能化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项目,已通过内部测试,完成中试转产和发布,批量投入市场。
(5)自主开发的“BY1000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产品完成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核心指标均已达到立项要求。
(6)公司水质仪表产品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地表水和污染源应用场景兼容设计,核心性能指标明显提升),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7)公司自主创新开发的“智能化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地下水)”项目,已通过内部测试,完成中试转产和发布,批量投入市场。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未发生变化。
1.研发创新优势
在制度建设方面,公司结合行业特点,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产品研发体系。该体系涵盖从需求定义、项目立项、制定计划、开发、批量生产到退市的完整过程。同时公司设立了《知识产权奖励制度》,以提高研发成功率,推动公司长期发展。
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公司设有技术与研发中心及设计研究院,采用强矩阵组织形式,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研发组织架构。行政线以科室为主进行管理,业务线以项目为主进行管理。科室主任负责人员的招聘、培养,负责所承担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能力提升,组织各项目本领域的评审;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过程的规范性,对项目的整体交付结果负责。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既保障了研发成果水平的一致性,又降低了项目风险,同时也加强了公司研发人才的培养。
在科学的研发体系支撑下,通过对多个项目和产品的实践,形成了光度法、蒸馏法、电极法、滴定法、伏安法、光散射法等多个技术平台,并在这些技术平台上开发出多种感知层仪器设备,可对百余种监测因子自动监测、智能分析和数据传送。每个技术平台均面向产业化设计,在硬件模块化、可靠性、可生产性、可维护性等方面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持续创新研发,先后入选《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深圳市绿色低碳技术、设备(产品)推广目录(2023年版)》,获得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技技术奖二等奖、4A级人工智能企业等重要奖项。
2.先进的质量控制体系
公司建立了以质量部为责任主体,以ISO9001:2015要求为指导的质量控制体系,将满足客户质量要求作为首要任务,该体系覆盖了公司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研发、采购、生产、交付、运营及售后的全过程,确保客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为企业的稳固立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制度建设方面,公司立足“事前、事中、事后”管控原则,设立了包括供应商供货质量(服务等级)评价规范、来料检验工作规范、物料承认管理规范、成品检验工作规范、外观检验标准、产品售后技术服务规范、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手册多项管理制度,确保质量管理覆盖公司各环节。
3.核心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成熟的管理团队,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团队配置,打造多元化、专业化的团队。公司核心团队均在感知层仪器及数字化应用领域深耕多年,对行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同时,公司的管理层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经验、较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化的战略视野、打通产业链的丰富资源,以及较强的执行力,这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4.标准化运营优势
公司设立总部—区域(南/北方运营总部)—项目(运营服务中心/服务站)“三阶三级”垂直管理架构,可以更紧密地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目前,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份,能够向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有利于公司更好地进行市场开拓及品牌传播。针对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和服务不断细化的发展趋势,公司建立了一套“全流程跟踪、全过程留痕、全方位溯源”的服务管理体系,该体系从人、机、料、法、环和测等六个方面对远程巡检、现场维护、质量控制、数据审核、应急监测、预警预报和污染溯源等服务内容相关环节做了程序控制,确保了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04.37万元,同比上年下降25.90%。主要系整体宏观经济环境较为疲软、部分地方财政资金较为紧张,行业萎缩导致公司订单量减少,同时在执行订单部分项目工程进度放缓,项目验收时间延后,使得营业收入下降。
公司未来是否能实现业绩增长,将受到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竞争态势、新产品研发及推广等多方面影响。公司已在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并采取措施,努力把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未来公司力争减少因外部环境及行业因素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的影响,确保公司未来经营回到良性运营的轨道上,以降低相关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更新迭代不及时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求公司具有较好的技术更新和迭代能力。若公司不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保持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不能够满足市场对技术更新迭代的需求,则公司存在技术被同行业竞争对手超越、核心竞争力下降等风险,最终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2.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技术创新与技术团队稳定是公司保持竞争力和长久发展的根本。随着企业与地区之间人才竞争逐渐加剧,以及公司对研发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对主要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若公司未来对技术人员的激励不足,可能会导致主要技术人员流失而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仪器企业参与竞争,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国际知名仪器企业、本土上市公司和中小型企业。若公司不能保持持续技术创新优势、加强市场开拓,将面临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降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开拓风险
公司的客户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若公司不能与时俱进开拓新客户、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和提供新的服务,将影响公司的业务规模,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原材料包括机械类、电子类、传感器件、控制器件、配套材料等,直接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大。若公司未来不能有效应对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业务收入呈现季节性特点,通常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比重较大。公司主要客户为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客户受项目立项审批、资金预算管理等影响,导致收入确认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公司存在收入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与预付款项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末一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较高;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较大,占用公司营运资金较多。另外,公司本报告期因购买服务器有较大的预付款项,尽管截至本报告日已终止部分合同并收回了对应的预付款,但其他合同仍存在供应商不能继续履约或剩余预付款不能全额收回的风险。若公司未来不能加强应收账款及预付款项管理,或客户及供应商信用状况发生变化,可能存在应收账款与预付款项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状况,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存货规模较大的风险
公司存货规模较大。若公司不能继续有效控制存货规模,保持存货周转率在合理水平,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综合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公司毛利率变动主要受市场环境、市场竞争、产品销售价格、业务与客户结构变化、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影响。未来,若公司不能有效应对以上主要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则公司综合毛利率会有下降的风险,甚至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政府补助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较高,获取政府补助的项目大多与公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如果未来政府部门调整相关补助政策,导致公司取得的政府补助金额减少,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5.税收优惠政策变化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15%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软件产品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未来,若公司不能继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证,或者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出现调整,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以数字感知智慧监测为主,受政策影响较大,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政策,促进了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环境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而公司的经营策略未能及时顺应政策的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将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进而导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预算不足,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1.内部管理的风险
高效管理是公司持续经营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外部挑战不断增强,对公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不能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以上变化和挑战,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募投项目投资效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拟投资于智慧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项目、智慧水务大数据溯源分析服务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基于当前市场环境、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所做出的安排,若募投项目实施时市场环境出现较大变化,或行业政策出现较大调整,而公司不能较好应对,将产生募投项目投资效益不及预期的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5,004.3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5.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37.2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9.96%。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国家国策。在当今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在各行业推动数字与智慧化转型,为未来行业及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及市场拓展的基础。
近年来,在国家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十四五”监测规划》《“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大批政策文件出台,各级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促使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持续发展。智慧监测产品的智慧化和集成化不断提高,“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的规划目标,提出了要推动“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建设工作。
智慧水利、智慧水务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表明,“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构建包括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水利智能中枢体系、“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水利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水利网信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的智慧水利总体框架。智慧水务已成为我国传统水务领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传统的水务行业正在借助“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新趋势,向智慧水务转型。
公安大数据战略和智慧警务建设不断推进。公安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完善公安大数据感知体系、平台体系、共性应用支撑体系及智慧业务应用体系。公安部、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推进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聚焦社会公共安全,以强化公安实战能力为导向,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推进公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研发布局,持续深化高新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创新集成应用等。
(二)公司发展战略
1、智慧环境监测业务
根据《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等国家战略规划和方案,公司将秉承“奋斗为基,创新为力,诚信共赢,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在传承中国民族工业创新精神的基础上,不忘初心,在环境监测领域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深度创新,攻克关键技术,提高智慧监测技术与产品的国产化率。
未来3-5年,公司将继续在智能感知与大数据应用等技术领域发力,吸收、融合人工智能、遥感等新兴技术,提高感知层仪器的智慧化水平,拓展感知层仪器的应用领域,在智慧农业、智慧养殖、智慧水利水务、智慧城市运营、智慧海洋监测等方面拓展应用空间,紧跟国家产业政策趋势,把握数字经济带来的新机遇。
2、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
公司基于以往在公共安全大数据业务领域积累的技术产品和客户资源,抓住5G通信技术普及的机会,将继续围绕公司拥有的“多源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持续投入创新,更新和优化“公共安全态势感知和管控平台”产品,拓宽业务覆盖领域和应用场景,服务于5G通信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增市场需求,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业绩。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继续聚焦主业,在感知层仪器产品和大数据软件平台上加大研发投入,在产品中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技术应用。同时,公司将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机会,进一步拓宽感知层仪器及系统解决方案产品的行业应用领域,利用公司多年来在感知层仪器产品上积累的研发和技术经验,提早布局,积极寻求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水务、智慧城市运营等市场的数字化升级机遇,开拓新市场,扩大业务范围。
1、研发与创新
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新,用创新的战略与思维引领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并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公司将在已有研发中心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平台上,进一步加强制度和机制创新,通过强矩阵的组织架构,进一步保证技术积累与项目研发的均衡发展。
公司将围绕主营业务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完善研发激励政策,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攻克行业内卡脖子技术,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和平台,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等,为国家重大战略,如“碳减排”等做出积极贡献,并加快进入全球化竞争的步伐。
公司继续秉持“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对所有产品进行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实现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化,及技术与产品的系列化。公司将积极参与各省市级科研专项,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进行产品和技术攻关,支撑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
2、市场开拓
公司将利用上市契机和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市场机遇,加强市场拓展,在多个领域内与政府、事业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行业内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与产品的骨干企业之一。同时,公司还将拓展更多的行业应用,充分发挥公司在数字领域的软硬件技术专长,努力在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农业、城市运营、海洋、灾害防治等领域成为领先者。
公司将在已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以技术、质量、服务为特色的市场推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公司将进一步拓展技术与产品的用户数量和应用场景,细化行业和客户分类,分别制定相应匹配的市场策略和服务模式,增加在细分市场的影响力,扩大公司的销售规模,以确保公司的快速发展。2024年公司将在地下水监测、水利水务、海洋监测等重点领域投入营销力量,并大力拓展智慧农业、智慧养殖、智慧城市运营等新兴市场。
公司将继续做好如下事项:(1)加强品牌建设经营,建立“碧兴物联”品牌形象,坚守诚信原则,提高行业内影响力。(2)进一步完善国内营销网络,吸收优秀高端销售人才,构建高效销售团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3)巩固和发展面向客户群的强大技术服务团队,显现公司的技术特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全国各地客户的需求。(4)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与大国企、大央企等合作伙伴加强协作,利用其品牌影响力以及丰富的海外资源优势,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3、人才队伍建设
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搭建了丰富多样的人才引进渠道,制定了严格的招聘制度、流程和标准,在人员招聘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公司建立了个人自学与企业培训相结合、“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建立了专业与管理“双通道”的晋升路径,拓展人才的发展空间。
企业间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公司除了从市场聘请优秀高级人才加盟公司以外,还将进一步强化“青年才俊”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已有的“博士后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平台及公司创业孵化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吸引高端研发、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同时,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以适应企业更大规模和国际化竞争发展的需求。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创新眼光适时调整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公司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